爱游戏网页版

爱游戏网页版 >> 教育感悟 >> 正文

爸爸去哪儿

2014-11-24 | 来源:

《爸爸去哪儿》,在一个不起眼儿的时段,冷不丁地火了。挺好的,因为无论内容真与假,水平高与低,至少他能够唤起的思考是有意义的——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。我们首先是人,其后才是公民;我们最初是孩子,然而才是父亲母亲。固定的人性规律,笃定的人生轨迹,注定的情感体验,都让《爸爸去哪儿》给很多人带来情感共鸣。现在,《爸爸去哪儿》一炮而红,收视率在综艺节目中独领风骚。而且,《爸爸去哪儿》连续8次重播,刷新了《我是歌手》创下的记录。这本身就说明,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,没有什么比真情更能打动人心。

这个节目将“爸爸”推到了幼儿教育的中心,这是一个对中国人很有启发性的设置。虽然我们的古训说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,但在中国人的童年中,爸爸的影响远没有达到足够的强势。我们或许片面理解了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,而认为带孩子过于婆婆妈妈,不是男人干的事儿。其实爸爸对于幼儿生活细节的有效参与、有效干预,是那么的必需。性别认知,是人的一个基本认知,这看似简单,其实很复杂。爸爸、妈妈基于不同性别特质给予孩子的判断反馈,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。在现实生活中,80后父母们既需要面临工作、生活压力下无暇陪伴孩子的无奈,又延续着传统文化中亲情缺席的困惑。在这个习惯宏大叙事的年代,太多文化产品都在忽略对人性的细密关怀;在这个价值观溃散、无数人遭遇信仰危机的年代,孩子正在成为无数人内心最加呵护、最为敬畏的“宗教”;在这个有着“男主外,女主内”的家庭角色分工传统社会,又有无数爸爸们在淡出幼儿教育。于是,跟着爸爸去远方,让两颗心靠近,让孩子更加独立、更加坚实地走向更为长远的人生,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。特别是,随着在“80后”甚至“90后”开始为人父母,这代年轻人要继承的传统亲情伦理,又要在亲子关系中增添更多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,会面临诸多现实难题。很多年轻的父母,甚至还没能完全从孩子的身份中转型出来。他们原本也缺乏笃定的价值观,缺乏理性的生活方式。如何让他们既为孩子提供安全呵护,又能传递价值文明,本身就需要一个公共文化平台,来进行交流、互动与传播。从包括各种社交媒体在内的各种文化平台的反馈来看,《爸爸去哪儿》无疑极好地完成了一次“议程设置”,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。

湖南卫视公布的收视数据就显示,《爸爸去哪儿》首期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/3,25岁至34岁群体的占比也高达36%。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:有天晚上,年轻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,在家中看电视上的“爸爸带孩子”,而自己的丈夫也许还在单位加班,也许在外应酬,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、玩电脑——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。事实上,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,在不少现代家庭,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,妈妈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度也较低。

“爸爸去哪儿”提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困惑:在现代家庭教育中,父母去哪儿了?父母又将指引孩子们去哪儿?一个孩子,要健康平安地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,首先必须跟着父母的脚步前进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这是现代教育的共识,或许也是诸多亲子节目能获得火爆收视、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

  “我从童年的方向,看到的永远是你的背影……你召唤我成为儿子,我追随你成为父亲”,诗人北岛在《给父亲》里这样写;“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,肩住了黑暗的闸门,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,此后幸福地度日,合理地做人。”鲁迅在《现在我们如何做父亲》里这样说。一个孩子要健康安全地成长为有独立精神与人格的现代公民,需要跟着爸爸的脚步前行。《爸爸去哪儿》可以留下一种时代的踪迹,引起群体共鸣。因为,爸爸去哪儿,孩子就会去哪儿;孩子去哪儿,我们的社会也就去哪儿。

QQ 小黑屋  丨  手机版  丨  Archiver  丨 爱游戏网页版

公安备案号:42120202000103 ICP备案: 鄂ICP备19031602号-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GMT+8, 2018-11-14 16:33 , Processed in 1.025408 second(s), 1 queries , Wincache On.

返回顶部